查看原文
其他

郭世平行书小品创作演示:遐栖幽道

2017-10-27 郭世平书画工作室 郭世平书画工作室


郭世平

当代书画教育家;


     师从刘炳森、、王遐举等名家,书法传统功力深厚,擅长隶书。常以篆隶笔法入草,自成一体;势书则另辟蹊径,独具风格。国画传统功力深厚,并将书法用笔融合在山水的教学和创作当中,卓有成效。多年来致力于势书学研究和书画教育研究,并取得很大的成就,先后提出书法的“动静乐”与“书以致用、用心修炼、书画养德、书画育人”等观点。




谓隐居。《后汉书·周燮黄宪等传赞》:“与其遐栖,岂若蒙秽?” 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至理》:“是以遐栖幽遁,韬鳞掩藻,遏欲视之目,遗损明之色,杜思音之耳,远乱听之声,涤除玄览,守雌抱一。”《晋书·贺循传》:“或有遐栖高蹈,轻举绝俗。”

郭世平行书小品创作演示:遐栖幽道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v0566ipe0ff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
中国古代隐士

完全归隐:归于此类的隐士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,他们与为仕而隐完全没有干系,即使有时机有环境有条件,甚至朝廷派人来多次延请,他们也拒不出仕,如晋宋间的宗炳、元代的吴镇等。

仕而后隐:这种类型的隐士在中国古代很多,当过官,因为对官场不满而解冠归去。这其中,名气最大的是陶渊明,其隐逸的名气甚至超过其诗名。但陈传席认为在陶渊明归隐之后就变成“真隐”了。

半仕半隐:此类人先是做官,但后来不愿做了,但辞官又无保于生计,于是虽做官,却不问政事,过着实际的隐居生活,虽然不具有隐士的名分,但却有隐逸思想,如唐之王维。

忽仕忽隐:如元明之交的王蒙、明末董其昌,均是先做官,然后又隐居,待朝廷征召或形势有利,又复出仕,之后再归去。陈传席先生评价这种人不果断,拖泥带水,并说王蒙创造了拖泥带水皴,董其昌的画用笔含糊不清,太暗而不明,就和他们的性格有关。

隐于庙堂:这类隐士,虽然做官,但不执着于政事,陈传席评价之为随波逐流,明哲保身,对国家危害最大。

似隐实假:如明代隐士陈继儒,虽不做官,但好和官家打交道,有人写诗讥笑他“翩翩一只云间鹤,飞去飞来宰相家”。

名隐实官: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,人称陶隐士,虽然隐居山中,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,被称为“山中宰相”。这种隐士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,他不做官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。

以隐求仕:通过隐逸来博得名声引起朝廷的关注,然后出仕,即所谓的“终南捷径”。如唐代的卢藏用在考中进士后,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,等待朝廷征召,后来果然以高士被聘,授官左拾遗,他曾对友人指着终南山说:“此中大有嘉处。”

无奈而隐:此类人实际上最热心于时局,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、黄宗羲等人,他们“隐居”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,实际上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。这一批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。

真隐而仕:此类隐士在隐居时基本上都是真隐,但当时机来临时就出山,没有时机就隐下去。如殷商时伊尹、元末的刘基,名气最大的是诸葛亮“或偷合而苟进兮,或隐居而深藏。”——《楚辞?惜誓》王逸注:“或有修行德义,隐藏深山,而君不照知也。”


郭世平书画工作室

往期精选 Editors' Choice

山水画学习临摹创作演示

郭世平篆隶书创作演示:德有邻必不孤

郭世平行草中堂创作演示:但行好事莫问前程

不同的书法字体如何选择适合的毛笔

练书法就是练心境

郭世平楷书小品创作演示:积善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